当前位置:首 页 >文章正文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18修正)(4)

作者:本网综合    发布:2018-12-04   浏览量:984  
  
  【颁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文号】公安部令第149号
  【发布日期】2018-11-25
  【实施日期】2013-01-01

    【修改变更】2012年12月19日公安部令第125号修订发布   根据2014年6月29日公安部令第132号《公安部关于修改部分部门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8年11月25日公安部令第149号《公安部关于修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根据2020年8月6日《公安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公安部令第160号),作以下修改:删去第二条第一款、第七十三条第一款、第一百七十二条第一款第四项、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二款、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收容教育”,第二百三十七条第一款中的“收容教育场所”。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18修正)(4)
  第十二章 执 行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一百九十八条  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后,被处理人应当在行政处理决定的期限内予以履行。逾期不履行的,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一百九十九条  被处理人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条  公安机关在依法作出强制执行决定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应当事先催告被处理人履行行政处理决定。催告以书面形式作出,并直接送达被处理人。被处理人拒绝接受或者无法直接送达被处理人的,依照本规定第五章的有关规定送达。
  催告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期限和方式;
  (二)涉及金钱给付的,应当有明确的金额和给付方式;
  (三)被处理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第二百零一条  被处理人收到催告书后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听取并记录、复核。被处理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公安机关应当采纳。
  第二百零二条  经催告,被处理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仍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法律规定由公安机关强制执行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作出强制执行决定。
  在催告期间,对有证据证明有转移或者隐匿财物迹象的,公安机关可以作出立即强制执行决定。
  强制执行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并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处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
  (二)强制执行的理由和依据;
  (三)强制执行的方式和时间;
  (四)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五)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名称、印章和日期。
  第二百零三条  依法作出要求被处理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处理决定,被处理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的,公安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
  代履行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代履行前送达决定书,代履行决定书应当载明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代履行的理由和依据、方式和时间、标的、费用预算及代履行人;
  (二)代履行三日前,催告当事人履行,当事人履行的,停止代履行;
  (三)代履行时,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应当派员到场监督;
  (四)代履行完毕,公安机关到场监督人员、代履行人和当事人或者见证人应当在执行文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代履行的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百零四条  需要立即清理道路的障碍物,当事人不能清除的,或者有其他紧急情况需要立即履行的,公安机关可以决定立即实施代履行。当事人不在场的,公安机关应当在事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二百零五条  实施行政强制执行,公安机关可以在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与当事人达成执行协议。执行协议可以约定分阶段履行;当事人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减免加处的罚款。
  执行协议应当履行。被处罚人不履行执行协议的,公安机关应当恢复强制执行。
  第二百零六条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理决定的,法律没有规定公安机关强制执行的,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因情况紧急,为保障公共安全,公安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立即执行。
  强制执行的费用由被执行人承担。
  第二百零七条  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公安机关应当催告被处理人履行义务,催告书送达十日后被处理人仍未履行义务的,公安机关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百零八条  公安机关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强制执行申请书;
  (二)行政处理决定书及作出决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
  (三)当事人的意见及公安机关催告情况;
  (四)申请强制执行标的情况;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强制执行申请书应当由作出处理决定的公安机关负责人签名,加盖公安机关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二百零九条  公安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强制执行申请、不予强制执行的裁定有异议的,可以在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第二百一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强制执行:
  (一)当事人暂无履行能力的;
  (二)第三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确有理由的;
  (三)执行可能对他人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的;
  (四)其他需要中止执行的。
  中止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公安机关应当恢复执行。对没有明显社会危害,当事人确无能力履行,中止执行满三年未恢复执行的,不再执行。
  第二百一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终结强制执行:
  (一)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的;
  (三)执行标的灭失的;
  (四)据以执行的行政处理决定被撤销的;
  (五)其他需要终结执行的。
  第二百一十二条  在执行中或者执行完毕后,据以执行的行政处理决定被撤销、变更,或者执行错误,应当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退还财物的,依法给予赔偿。
  第二百一十三条  除依法应当销毁的物品外,公安机关依法没收或者收缴、追缴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或者上缴国库。
  罚款、没收或者收缴的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拍卖或者变卖的款项和没收的保证金,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私分或者变相私分。
  第二节 罚款的执行
  第二百一十四条  公安机关作出罚款决定,被处罚人应当自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到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及其办案人民警察可以当场收缴罚款,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处五十元以下罚款和对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人、乘车人和非机动车驾驶人处罚款,被处罚人没有异议的;
  (二)对违反治安管理、交通管理以外的违法行为人当场处二十元以下罚款的;
  (三)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旅客列车上或者口岸,被处罚人向指定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被处罚人提出的;
  (四)被处罚人在当地没有固定住所,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对具有前款第一项和第三项情形之一的,办案人民警察应当要求被处罚人签名确认。
  第二百一十五条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当场收缴罚款的,应当出具省级或者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对不出具省级或者国家财政部门统一制发的罚款收据的,被处罚人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第二百一十六条  人民警察应当自收缴罚款之日起二日内,将当场收缴的罚款交至其所属公安机关;在水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抵岸之日起二日内将当场收缴的罚款交至其所属公安机关;在旅客列车上当场收缴的罚款,应当自返回之日起二日内将当场收缴的罚款交至其所属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罚款之日起二日内将罚款缴付指定的银行。
  第二百一十七条  被处罚人确有经济困难,经被处罚人申请和作出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罚款。
  第二百一十八条 被处罚人未在本规定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罚款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将依法查封、扣押的被处罚人的财物拍卖或者变卖抵缴罚款。拍卖或者变卖的价款超过罚款数额的,余额部分应当及时退还被处罚人;
  (二)不能采取第一项措施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加处罚款总额不得超出罚款数额。
  拍卖财物,由公安机关委托拍卖机构依法办理。
  第二百一十九条 依法加处罚款超过三十日,经催告被处罚人仍不履行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本规定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三节 行政拘留的执行
  第二百二十条  对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达拘留所执行。对抗拒执行的,可以使用约束性警械。
  对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在异地被抓获或者具有其他有必要在异地拘留所执行情形的,经异地拘留所主管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在异地执行。
  第二百二十一条 对同时被决定行政拘留和社区戒毒或者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应当先执行行政拘留,由拘留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连续计算。
  拘留所不具备戒毒治疗条件的,行政拘留决定机关可以直接将被行政拘留人送公安机关管理的强制隔离戒毒所代为执行行政拘留,强制隔离戒毒期限连续计算。
  第二百二十二条  被处罚人不服行政拘留处罚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可以向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的公安机关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申请;口头提出申请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应当予以记录,并由申请人签名或者捺指印。
  被处罚人在行政拘留执行期间,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申请的,拘留所应当立即将申请转交作出行政拘留决定的公安机关。
  第二百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被处罚人提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申请之时起二十四小时内作出决定。
  公安机关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不致发生社会危险,且被处罚人或者其近亲属提出符合条件的担保人,或者按每日行政拘留二百元的标准交纳保证金的,应当作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决定。
  对同一被处罚人,不得同时责令其提出保证人和交纳保证金。
  被处罚人已送达拘留所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将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决定送达拘留所,拘留所应当立即释放被处罚人。
  第二百二十四条  被处罚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
  (一)暂缓执行行政拘留后可能逃跑的;
  (二)有其他违法犯罪嫌疑,正在被调查或者侦查的;
  (三)不宜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其他情形。
  第二百二十五条  行政拘留并处罚款的,罚款不因暂缓执行行政拘留而暂缓执行。
  第二百二十六条  在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期间,被处罚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决定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二)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决定机关报告;
  (三)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不得干扰证人作证、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四)不得逃避、拒绝或者阻碍处罚的执行。
  在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期间,公安机关不得妨碍被处罚人依法行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
  第二百二十七条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本案无牵连;
  (二)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或者剥夺;
  (三)在当地有常住户口和固定住所;
  (四)有能力履行担保义务。
  第二百二十八条  公安机关经过审查认为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符合条件的,由担保人出具保证书,并到公安机关将被担保人领回。
  第二百二十九条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保证被担保人遵守本规定第二百二十六条的规定;
  (二)发现被担保人伪造证据、串供或者逃跑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不履行担保义务,致使被担保人逃避行政拘留处罚执行的,公安机关可以对担保人处以三千元以下罚款,并对被担保人恢复执行行政拘留。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履行了担保义务,但被担保人仍逃避行政拘留处罚执行的,或者被处罚人逃跑后,担保人积极帮助公安机关抓获被处罚人的,可以从轻或者不予行政处罚。
  第二百三十条  暂缓执行行政拘留的担保人在暂缓执行行政拘留期间,不愿继续担保或者丧失担保条件的,行政拘留的决定机关应当责令被处罚人重新提出担保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不提出担保人又不交纳保证金的,行政拘留的决定机关应当将被处罚人送拘留所执行。
  第二百三十一条  保证金应当由银行代收。在银行非营业时间,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收取,并在收到保证金后的三日内存入指定的银行账户。
  公安机关应当指定办案部门以外的法制、装备财务等部门负责管理保证金。严禁截留、坐支、挪用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侵吞保证金。
  第二百三十二条  行政拘留处罚被撤销或者开始执行时,公安机关应当将保证金退还交纳人。
  被决定行政拘留的人逃避行政拘留处罚执行的,由决定行政拘留的公安机关作出没收或者部分没收保证金的决定,行政拘留的决定机关应当将被处罚人送拘留所执行。
  第二百三十三条  被处罚人对公安机关没收保证金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节 其他处理决定的执行
  第二百三十四条  作出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或者执照处罚的,应当在被吊销的许可证或者执照上加盖吊销印章后收缴。被处罚人拒不缴销证件的,公安机关可以公告宣布作废。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的机关不是发证机关的,作出决定的机关应当在处罚决定生效后及时通知发证机关。
  第二百三十五条  作出取缔决定的,可以采取在经营场所张贴公告等方式予以公告,责令被取缔者立即停止经营活动;有违法所得的,依法予以没收或者追缴。拒不停止经营活动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没收或者收缴其专门用于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工具、设备。已经取得营业执照的,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撤销其营业执照。
  第二百三十六条  对拒不执行公安机关依法作出的责令停产停业决定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百三十七条 对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的人员,由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送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收容教育场所、收容教养场所执行。
  对被决定社区戒毒的人员,公安机关应当责令其到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责令其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
  第十三章 涉外行政案件的办理
  第二百三十八条  办理涉外行政案件,应当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第二百三十九条  对外国人国籍的确认,以其入境时有效证件上所表明的国籍为准;国籍有疑问或者国籍不明的,由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协助查明。
  对无法查明国籍、身份不明的外国人,按照其自报的国籍或者无国籍人对待。
  第二百四十条  违法行为人为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办案公安机关应当将其身份、证件及违法行为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保存有关证据,并尽快将有关情况层报省级公安机关,由省级公安机关商请同级人民政府外事部门通过外交途径处理。
  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不得采取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的强制措施。
  第二百四十一条  办理涉外行政案件,应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对不通晓我国语言文字的,公安机关应当为其提供翻译;当事人通晓我国语言文字,不需要他人翻译的,应当出具书面声明。
  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外国籍当事人可以自己聘请翻译,翻译费由其个人承担。
  第二百四十二条  外国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经当场盘问或者继续盘问后不能排除嫌疑,需要作进一步调查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拘留审查:
  (一)有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二)有协助他人非法出境入境嫌疑的;
  (三)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嫌疑的;
  (四)有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或者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嫌疑的。
  实施拘留审查,应当出示拘留审查决定书,并在二十四小时内进行询问。
  拘留审查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六十日。对国籍、身份不明的,拘留审查期限自查清其国籍、身份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四十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解除拘留审查:
  (一)被决定遣送出境、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
  (二)不应当拘留审查的;
  (三)被采取限制活动范围措施的;
  (四)案件移交其他部门处理的;
  (五)其他应当解除拘留审查的。
  第二百四十四条  外国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拘留审查,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限制其活动范围:
  (一)患有严重疾病的;
  (二)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
  (三)未满十六周岁或者已满七十周岁的;
  (四)不宜适用拘留审查的其他情形。
  被限制活动范围的外国人,应当按照要求接受审查,未经公安机关批准,不得离开限定的区域。限制活动范围的期限不得超过六十日。对国籍、身份不明的,限制活动范围期限自查清其国籍、身份之日起计算。
  第二百四十五条  被限制活动范围的外国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未经决定机关批准,不得变更生活居所,超出指定的活动区域;
  (二)在传唤的时候及时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四)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第二百四十六条  外国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遣送出境:
  (一)被处限期出境,未在规定期限内离境的;
  (二)有不准入境情形的;
  (三)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
  (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需要遣送出境的。
  其他境外人员具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法遣送出境。
  被遣送出境的人员,自被遣送出境之日起一至五年内不准入境。
  第二百四十七条  被遣送出境的外国人可以被遣送至下列国家或者地区:
  (一)国籍国;
  (二)入境前的居住国或者地区;
  (三)出生地国或者地区;
  (四)入境前的出境口岸的所属国或者地区;
  (五)其他允许被遣送出境的外国人入境的国家或者地区。
  第二百四十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外国人,应当羁押在拘留所或者遣返场所:
  (一)被拘留审查的;
  (二)被决定遣送出境或者驱逐出境但因天气、交通运输工具班期、当事人健康状况等客观原因或者国籍、身份不明,不能立即执行的。
  第二百四十九条  外国人对继续盘问、拘留审查、限制活动范围、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该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决定。
  其他境外人员对遣送出境措施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适用前款规定。
  第二百五十条  外国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决定,可以限期出境:
  (一)违反治安管理的;
  (二)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的;
  (三)违反中国法律、法规规定,不适宜在中国境内继续停留居留的。
  对外国人决定限期出境的,应当规定外国人离境的期限,注销其有效签证或者停留居留证件。限期出境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二百五十一条  外国人违反治安管理或者出境入境管理,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承办的公安机关可以层报公安部处以驱逐出境。公安部作出的驱逐出境决定为最终决定,由承办机关宣布并执行。
  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自被驱逐出境之日起十年内不准入境。
  第二百五十二条  对外国人处以罚款或者行政拘留并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的,应当于罚款或者行政拘留执行完毕后执行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第二百五十三条  办理涉外行政案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办理涉外案件的规定,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内部通报、对外通知等各项制度。
  第二百五十四条  对外国人作出行政拘留、拘留审查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限制活动范围的决定后,决定机关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将外国人的姓名、性别、入境时间、护照或者其他身份证件号码,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有关情况,违法的主要事实,已采取的措施及其法律依据等情况报告省级公安机关;省级公安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有关情况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的驻华使馆、领馆,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部门。当事人要求不通知使馆、领馆,且我国与当事人国籍国未签署双边协议规定必须通知的,可以不通知,但应当由其本人提出书面请求。
  第二百五十五条  外国人在被行政拘留、拘留审查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限制活动范围期间死亡的,有关省级公安机关应当通知该外国人所属国家驻华使馆、领馆,同时报告公安部并通报同级人民政府外事部门。
  第二百五十六条  外国人在被行政拘留、拘留审查或者其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限制活动范围期间,其所属国家驻华外交、领事官员要求探视的,决定机关应当及时安排。该外国人拒绝其所属国家驻华外交、领事官员探视的,公安机关可以不予安排,但应当由其本人出具书面声明。
  第二百五十七条  办理涉外行政案件,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其他各章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章 案件终结
  第二百五十八条  行政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结案:
  (一)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
  (二)按照本规定第十章的规定达成调解、和解协议并已履行的;
  (三)作出行政处罚等处理决定,且已执行的;
  (四)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转为刑事案件办理的;
  (五)作出处理决定后,因执行对象灭失、死亡等客观原因导致无法执行或者无需执行的。
  第二百五十九条  经过调查,发现行政案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公安派出所、县级公安机关办案部门或者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以上负责人批准,终止调查:
  (一)没有违法事实的;
  (二)违法行为已过追究时效的;
  (三)违法嫌疑人死亡的;
  (四)其他需要终止调查的情形。
  终止调查时,违法嫌疑人已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
  第二百六十条  对在办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材料,应当按照一案一卷原则建立案卷,并按照有关规定在结案或者终止案件调查后将案卷移交档案部门保管或者自行保管。
  第二百六十一条  行政案件的案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受案登记表或者其他发现案件的记录;
  (二)证据材料;
  (三)决定文书;
  (四)在办理案件中形成的其他法律文书。
  第二百六十二条  行政案件的法律文书及定性依据材料应当齐全完整,不得损毁、伪造。

 

   转下页: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18修正)(5)



打印此页】  【关闭

Processed in 0.133836 second(s) , 6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