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文章正文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与处罚

作者:本网综合    发布:2019-06-07   浏览量:978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是指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一、构成要件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武器装备的管理秩序。所谓武器装备,是指用于杀伤敌人和破坏敌人作战设施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如枪、炮、弹药、战车、飞机、舰艇、化学武器、核武器和侦察、通讯、工程、防化、防空技术设备等。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因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构成本罪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必须具有违反武器装备的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这里规定的“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是指有关法规中关于武器装备的性能、动用权限、使用范围编配用途等规定。这里规定的“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是指行为人违反武器装备的管理规定,未经批准而自行将编配的武器装备改作其他用途的行为。

  (2)行为人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必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里规定的“严重后果”,是指行为人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了主要武器装备的毁损,或者大量武器装备的毁损的,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以及严重影响军事行动的等情况。这种行为是否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是划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如果行为人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应当按照军纪处理。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本罪适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警官、文职干部、士兵及具有军籍的学员以及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和其他人员。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武器装备管理规定,会造成严重后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预见又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严重后果。如果行为人对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的行为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采取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则应根据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以故意犯罪论处。

  二、立案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政检[2013]1号)第二十条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者迟缓完成的;

  (2)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轻伤四人以上,或者重伤一人、轻伤七人以上,或者轻伤十人以上的;

  (3)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用物资或者其他财产损毁,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合计一百五十万元以上的;

  (4)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三、处罚

  依照刑法第四百三十七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四百三十七条 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的编配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军人违反职责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政检[2013]1号)

  第二十条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案(刑法第四百三十七条)

  擅自改变武器装备编配用途罪是指违反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未经有权机关批准,擅自将编配的武器装备改作其他用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一)造成重大任务不能完成或者迟缓完成的;

  (二)造成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三人以上,或者重伤二人、轻伤四人以上,或者重伤一人、轻伤七人以上,或者轻伤十人以上的;

  (三)造成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用物资或者其他财产损毁,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合计一百五十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 逃离部队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与处罚

· 战时自伤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与处罚

·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与处罚

· 执行判决、裁定滥用职权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与处罚







打印此页】  【关闭

Processed in 0.178992 second(s) , 7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