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文章正文

民事诉讼登记立案的适用范围、程序及当事人应当提交的材料

作者:本网综合    发布:2018-02-12   浏览量:2007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2015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8号),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

  所谓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其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以及管辖权等。所谓立案登记制,是指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不进行实质审查,仅仅对形式要件进行核对。除了规定不予登记立案的情形外,当事人提交的诉状一律接收,并出具书面凭证。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符合诉讼法规定条件的,当场登记立案。立案审查制与登记制有以下区别:

  (1)诉讼起点不同。立案审查制下,诉讼起点是法院决定立案时。立案登记制下,诉状提交给法院时,诉讼就开始了。

  (2)立案条件不同。立案审查制下,各级法院对当事人起诉能否立案的审查尺度存在标准不一的问题。立案登记制下,当事人只要提供符合形式要件的诉状,法院应当一律接收,并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处理。

  (3)对当事人起诉权的保障不同。立案登记制下,法院一律接收诉状,当事人依法无障碍行使诉权,体现了对当事人起诉权的充分保护。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208条的规定,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的主要内容为:

  一、适用范围

  登记立案适用于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第一审民事起诉案件、强制执行案件;上诉、申请再审、执行复议案件不适用登记立案。

  对下列起诉不予登记立案:(1)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2)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危害国家安全的;(4)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6)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二、当事人应当提交的材料

  当事人除应当提交民事起诉状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起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2)委托起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3)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4)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5)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三、登记立案的程序

  登记立案是两个司法动作或行为,登记针对诉状,立案针对起诉。在当场立案情形下,登记与立案一并完成。当场无法立案的,登记与立案分别进行。而登记诉状与立案的全部过程,又称案件受理。

  1.人民法院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民事起诉,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22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127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比如,当事人起诉的事项按规定应当由其他机关处理的争议,法院应当及时释明,告知当事人向有关机关申请解决。如果当事人坚持起诉,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者裁定不予立案。

  2.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区别以下情形处理:

  (1)对民事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2)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4)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3.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4.登记立案后,人民法院立案庭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审判庭审理。

  5.特殊情形的处理

  (1)登记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124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人民法院对起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2)登记立案后,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按撤诉处理,但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减、免交诉讼费条件的除外。




  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二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零八条  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诉状时,对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规定,且不属于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情形的,应当登记立案;对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

  需要补充必要相关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在补齐相关材料后,应当在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立案后发现不符合起诉条件或者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情形的,裁定驳回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 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六条 当事人提出起诉、自诉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七条 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没有补正的,退回诉状并记录在册;坚持起诉、自诉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裁定或者决定不予受理、不予立案。

  第八条 对当事人提出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作出以下处理:

  (一)对民事、行政起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二)对刑事自诉,应当在收到自诉状次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三)对第三人撤销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四)对执行异议之诉,应当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十五日内决定是否立案。

  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间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

  第九条 人民法院对起诉、自诉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的,应当出具书面裁定或者决定,并载明理由。

  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下列起诉、自诉不予登记立案:

  (一)违法起诉或者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二)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三)危害国家安全的;

  (四)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的;

  (六)所诉事项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

  第十一条 登记立案后,当事人未在法定期限内交纳诉讼费的,按撤诉处理,但符合法律规定的缓、减、免交诉讼费条件的除外。

  第十八条 强制执行和国家赔偿申请登记立案工作,按照本规定执行。

  上诉、申请再审、刑事申诉、执行复议和国家赔偿申诉案件立案工作,不适用本规定。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

· 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程序

· 诉前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

· 民事诉讼起诉的方式







打印此页】  【关闭

Processed in 0.139394 second(s) , 6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