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 页 >文章正文

申请再审案件的主体范围及管辖

作者:本网综合    发布:2018-02-16   浏览量:1791  
  

  一、申请再审案件的主体范围

  原审当事人具有再审申请人资格,但原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继者是否也同样有权申请再审,则要分情况对待。《民诉法解释》第373条对此区分了两种情况:

  (1)当事人死亡或终止的,其权利义务承继者有权申请再审。换言之,作为当事人的自然人死亡,法人、其他组织终止的,其权利义务的继承者可以申请再审。

  (2)当事人将生效判决(调解书)确定债权转让的,该债权的受让人无权申请再审。该规定与“诉的主体替代制度”存在关联性但又并不相同。《民诉法解释》之所以在设置了诉的主体替代制度后,又禁止当事人的债权受让人在审判监督阶段实施诉讼主体替代行为,是因为在任一案件中各方诉讼主体资格的演进和替代如发生在生效裁判文书作出前,则其必然要受到司法审查,即诉的主体替代结果本身就是司法审查的结论之一。相反,如果允许当事人及案外人(债权受让人)在裁判结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后再赋予其实施诉的主体替代权,则使得司法裁判将永无“定谳”之日。

  相反,债权转让人的对方当事人自然不因其所负债务被转让而丧失,其申请再审的,以原审当事人为被申请人。

  生效判决被裁定再审,债权受让人申请参加再审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诉法解释》第249条、第250条确定的诉讼承继原则处理。即受让人申请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准许。受让人申请替代当事人承担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准许的,裁定将再审被申请人由原审当事人变更为受让人;不予准许的,可以追加受让人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二、申请再审案件的管辖

  《民事诉讼法》第206条规定,当事人对生效裁判提出再审申请的,一般由原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受理并审查;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再审申请人可以选择向上一级法院或原审法院申请再审。

  《民诉法解释》第374条明确人数众多不但指公民,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双方为公民则仅指原、被告为公民,不包括第三人,即只要一审原、被告均为公民,第三人或二审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当事人仍有权选择向原审法院申请再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当事人分别向不同级别的法院申请再审的,当事人可以协商确定管辖法院;协商不成的,由原审法院管辖。实践中,上述两类案件的当事人往往倾向于向上一级法院寻求救济,对此,上一级法院应当尊重当事人的管辖选择权,不宜强行将审查案件交原审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对小额诉讼案件申请再审的,一律由原审法院(基层法院)进行再审审查和审理。

  上述规定中的“人数众多”,一般指十人以上。




  相关法律法规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零六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四十九条  在诉讼中,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转移的,不影响当事人的诉讼主体资格和诉讼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对受让人具有拘束力。

  受让人申请以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许。受让人申请替代当事人承担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不予准许的,可以追加其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二百五十条  依照本解释第二百四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准许受让人替代当事人承担诉讼的,裁定变更当事人。

  变更当事人后,诉讼程序以受让人为当事人继续进行,原当事人应当退出诉讼。原当事人已经完成的诉讼行为对受让人具有拘束力。

  第三百七十三条  当事人死亡或者终止的,其权利义务承继者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申请再审。

  判决、调解书生效后,当事人将判决、调解书确认的债权转让,债权受让人对该判决、调解书不服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三百七十四条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的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的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是指原告和被告均为公民的案件。

  第三百七十七条  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当事人分别向原审人民法院和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且不能协商一致的,由原审人民法院受理。






· 不得申请再审的情形

· 当事人申请民事再审的法定事由

· 当事人申请再审案件的受理条件

·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概念及与申诉的区别








打印此页】  【关闭

Processed in 0.143561 second(s) , 67 queries